主页 > imtoken钱包和tp钱包对比 > 央行发行数字货币:传说中的DC/EP会是什么样子?

央行发行数字货币:传说中的DC/EP会是什么样子?

imtoken钱包和tp钱包对比 2023-01-18 10:23:48

超级平台

前不久,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主任黄奇帆在首届外滩金融峰会的演讲中向外界透露了一个信息:中国人民银行开发的数字货币DC/EP中国已经成熟,中国人民银行很有可能成为全球首家推出数字货币的央行。

消息一出,引发了很多猜测。央行为什么要发展DC/EP?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向外界透露这个消息? DC/EP的技术特点是什么?会对市场和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一时间,各种说法层出不穷,热闹非凡。

为什么要开发 DC/EP

其实,如果我们回顾过去几年的新闻报道,就会知道央行已经为数字货币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早在2014年就成立了专门的数字货币研究项目组,法定数字货币是该项目组的重点研究课题。 2015年,央行在深入研究数字货币发行与业务运作框架、数字货币关键技术等问题的基础上,完成了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原型方案,并进行了两轮修订。 2016年初,央行组织召开数字货币研讨会,会上明确了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的战略目标。 2016年12月,央行直属数字货币研究所正式成立。 2018年1月25日,数字票据交易平台成功上线。 2018年3月9日,时任央行行长的周小川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正式透露央行正在研发法定数字货币的消息,并透露了央行行长的名字。法定数字货币。将是 DC/EP。

从以上新闻(或许现在称其为“旧闻”更贴切),不难看出,虽然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的法定数字货币项目非常先进,但这绝不是毫无准备的心血来潮,也不是像有些人猜测的那样,是应对比特币、Libra等数字货币挑战的策略,但经过精心布局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那么,为什么央行要花这么多精力开发 DC/EP?最关键的原因是传统货币存在诸多缺陷,而法定数字货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些缺陷。

说起传统货币的缺陷,我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它在发行、流通和运输过程中的高成本。我们知道,在目前纸币的生产过程中,防伪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由此产生的成本很高。这些货币生产出来后,运到银行是要花钱的,流通过程中会有损失,都会产生成本。虽然从单个基金的角度来看,这个成本可能微不足道,但如果考虑到整个社会流通的巨额资金,成本是惊人的。当然,近年来,随着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工具的兴起,直接使用纸币的场景逐渐减少。因此,这些成本也在降低。因此,可以肯定的是,节省货币的流通发行成本可能是央行发展DC/EP的动力之一,但不会是主要动力。

那么,法币数字货币希望弥补传统货币的哪些不足?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原所长姚谦在英文学术期刊《中国经济》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央行数字货币:货币体系优化及其发行设计》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指出了传统货币的三个重要缺陷:溯源性弱、同质性和实时性。

央行数字货币

所谓弱溯源,是指央行发行后很难追踪货币的流通情况。这些货币流通了多少次,是否流入了实体经济、资本市场、金融领域,央行不知道这些信息。而如果不了解货币运行情况,很难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及时调整货币流通量。

所谓同质化,是指传统货币的唯一功能就是计价。这意味着传统的货币政策只能控制总量,通过宏观调控货币的“价格”和“数量”来影响对私人部门的货币供给。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很难锚定货币供应量。

所谓实时,是指传统货币的交易和支付都是实时进行的。这样做的后果是央行只能在交易的实时控制货币。一旦货币供应过程结束,中央银行就会失去对货币的控制。此后,央行难以确定货币能否流向实体经济,既定货币政策的实施能否得到保障。这样一来,即使央行的货币政策在执行的那一刻是最优的,一旦资金从央行流入市场,这个货币政策可能已经走样了。

上述缺陷可以通过法定数字货币有效克服。而这应该是央行花这么多精力开发DC/EP的最重要原因。

当然,除了应对传统货币的短板之外,新型数字货币的挑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维度。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加密数字货币出现在市场上。从最早的完全去中心化的比特币到最近的 Libra,所有这些加密货币都在挑战中央银行的货币权威。在此背景下,央行更有必要发展DC/EP。

DC/EP 会是什么样子

那么,即将到来的 DC/EP 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货币呢?周小川在演讲中给出了这样的介绍:“DC(Digital Currency)是数字货币,EP(Electronic Payment)是电子支付;中间有一个斜线,表示两者都可以是'和'的关系可以也就是“或”的关系。也就是说,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不需要对立,它们的目的是实现支付系统的高效、低成本、安全和可靠。新支付系统和数字货币必须能够有效地遵守当前的‘反洗钱’和‘反恐融资’要求。”

从这篇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到两条信息:一方面,DC/EP是央行信用担保的货币。和纸币一样,它具有价值的特性,也具有合法的补偿。另一方面,这种新的数字货币将在支付功能上做文章,并试图突出其在支付方面的优势。

央行数字货币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说,DC/EP不是央行出面做支付宝或者微信支付吗?这种理解显然是错误的。虽然DC/EP也是“钱”,支付宝或者微信支付中的钱也是“钱”,但是这个“钱”不是另一个“钱”,两者在性质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除了相关的讨论之外,我认为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些经济报告中经常听到的关于货币的概念——M0、M1和M2。从广义上讲,这三个概念都是指“钱”或货币,但它们有一个最根本的区别,那就是“流动性”的区别。

所谓M0是指流通中的现金,是银行体系外各单位的手头现金与居民持有的现金之和。本身已经是现金,不需要兑换,所以流动性最高。

M1 基于 M0 加上非金融公司的活期存款。我们知道活期存款可以很方便地兑换成现金,但是中间还需要一些手续,所以它的流动性低于M0。

M2 是基于 M1 加上非金融公司的定期存款和居民个人的其他存款。我们知道,定期存款比活期存款更难转换成现金,转换过程中可能会有一定的成本,所以M2的流动性低于M1。

在这些货币形式中,只有M0是由央行直接控制的。现实中,我们常说央行开印钞机,印钞票,其实就是央行发行了新的现金,也就是M0。 M0以外的部分都是银行通过信贷“创造”出来的。

货币创造的过程非常复杂。详细解释,需要用到“金钱与银行”,但我们可以通俗地解释一下。假设你现在手里有 100 元。如果钱只在你的口袋里,那么只有100块钱。但是,如果您想收取利息并将其存入银行,那么情况就会发生变化。假设银行收到钱后,将其中的10元存入央行作为准备金,然后将剩余的90元通过贷款投放市场,那么市场上的货币总量增加了90元——你原来的100元现金现在变成了押金,但同时市场上还有额外的90元现金。

了解了M0、M1和M2的区别,我们可以进一步讨论DC/EP。本质上是央行直接创造的货币,也就是M0,也就是现金。而我们使用的支付宝或微信中的“钱”呢?虽然它们看起来很容易使用,在大多数情况下花费与现金没有什么不同,但它们实际上更接近于 M2。我们在使用这类第三方支付软件时,其实是先把钱转到第三方支付公司的账户,然后通过他们的账户完成支付。

央行数字货币

当然,在大多数用例中,人们不会在意M0、M1和M2的区别,只要能花,就是“钱”。那么,作为一种强调支付属性的币种,DC/EP相对于现有的第三方支付有哪些优势呢?从已披露的信息来看,其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法律赔偿。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你去商店买东西,结账时打开微信支付,却被告知这里只能使用支付宝。对于 DC/EP,这种情况不会存在。由于DC/EP本身是法定货币,所以当你用它支付给对方时,对方必须接受。

第二个是匿名。由于目前的第三方支付实际上是在第三方支付的平台和账户上进行的,所以用户在交易时实际上对平台是透明的。在许多情况下,用户实际上更愿意保留一些个人隐私。在设计 DC/EP 时,考虑了小额支付的匿名性。借助类似于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技术,可以保证交易的匿名性。当然,如果是大额交易,用户也需要开启相应的权限,在交易过程中可能需要提供更多的个人信息。

另外,据说央行在设计DC/EP的时候也植入了很多“黑科技”。例如,央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在线公开课中透露,DC/EP可以在交易双方断开连接的情况下,直接通过手机完成支付。来自互联网,它可以让人们在许多极端条件下使用支付,例如自然灾害。但是,这项技术是如何实施的,是否需要特殊设备来支持,仍然是未知数。

了解了DC/EP的基本属性后,我们再来看看它的基本运行框架。从理论上讲,一种货币的运行框架可能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央行直接向公众发行货币,另一种是央行向商业银行发行货币,然后商业银行利用信用手段将货币流通到市场上。优越的。我们知道,在传统货币时代,基本采用的是第二种框架,也就是所谓的“央行-商业银行”体系,那么在数字货币时代会发生什么呢?央行会绕过商业银行直接向公众发行货币吗?现在看来,情况似乎不太可能。

周小川曾明确指出,数字货币的发行和运营仍应基于“央行-商业银行”体系完成,但货币的交割和托管发生了变化。运输方式从物理传输变为电子传输,存储方式从央行发行库和银行机构业务库变为存储数字货币的云计算空间。

去年9月,姚谦在《软件学报》发表题为《央行数字货币原型系统的实验研究》的论文,详细讨论了央行数字货币的运行框架。在文章中,他提出了“一个币、两个仓库、三个中心”的框架。

所谓“一币”,就是一个加密的数字字符串,代表一个特定的金额,由央行担保和签名。 “两行”除了流通市场上个人或单位用户的数字货币钱包外,还包括央行的发行银行和商业银行的银行。 “三中心”分别是认证中心、注册中心和大数据分析中心。

央行数字货币

只要稍微对比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一币两行三中心”的框架还是与“央行-商业银行”体制基本一致,但在目前的情况下并不多。原来的三个“中心”被添加到系统中。其中,认证中心负责数字货币机构和用户身份的集中管理;记录用户身份,完成所有权登记,记录流程;而大数据分析中心则侧重于分析市场运行情况,为反洗钱、宏观政策调控等提供依据。

那么,为何央行在新的数字经济时代仍倾向于选择传统的法币运行框架?这里主要考虑的是风险和成本的控制。一方面,法定数字货币对传统货币的替代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法定数字货币选择了与现有货币截然不同的运行框架,在实践中可能会发生冲突,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按照原有的运营框架,可以充分调动商业银行的积极性,引导商业银行共同参与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流通,有利于适当分散风险,加快服务创新。

当然,在整体运营架构相似的前提下,法定数字货币的运营也会与目前的运营架构有所不同,这体现在三个“中心”的设计上。有了这三个“中心”,央行对货币流通的直接调控能力大大增强。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区块链的概念最近很火,很多知名的数字货币都采用了区块链技术。那么DC/EP也会采用区块链技术吗?根据现有信息,至少在中央银行层面,不会采用区块链技术。主要原因是DC/EP在定性和发行目的上与其他数字货币不同。比特币等数字货币采用区块链技术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为了保证分布式记账下的共识,从而保证自己的货币信用。 DC/EP作为法定货币,本身就有状态作为信用担保,所以无需多做。同时,目前的区块链技术在效率方面并不是很高效。以比特币为例,每笔交易都需要全网验证,耗时较长,显然无法应用于大规模交易。

DC/EP 的影响

DC/EP 的发布会有什么影响?这大概来自四个层面:用户层面、市场层面、宏观层面和国际层面。

站在用户的角度,我个人认为DC/EP的影响应该不会太大。虽然前面我们指出,DC/EP的性质与支付宝和微信中的钱有很大不同,但在实际应用中央行数字货币,两者的感受应该是相似的。当然,也可能会在一些细节上带来一些差异,比如克服部分商户拒绝、启用线下支付、更好地保证匿名性等。但总的来说,这些改进应该只是微不足道的,实际影响不会太明显。

从市场来看,DC/EP的影响更为明显。

央行数字货币

一方面,现有的第三方支付系统很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现在人们如此热衷于使用第三方支付,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纸币使用起来不方便。而如果法币也是电子化的,使用方便的话,自然会有人回来使用法币。当然,与DC/EP相比,现有的第三方支付本身也有不少优势。例如,它可以为用户提供一定的兴趣和一定的信用积分,而 DC/EP 则不具备这些属性。 类似优势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第三方支付平台抵御DC/EP的冲击,但无论如何,冲击本身还是存在的,不容忽视。

另一方面,DC/EP也会对商业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体系产生一定的影响。虽然从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DC/EP的整体运作架构与目前的“央行-商业银行”体系非常相似,商业银行的角色表面上不会发生变化。但是,随着DC/EP的运行,央行可以掌握更多以前难以掌握的大数据,对商业银行的控制力将比以往更大。同时,虽然DC/EP在流通上仍然是中心化的,但其属性决定了它在流通上会呈现出明显的去中心化。客观上,这可能会淡化商业银行的渠道作用,对商业银行现有的诸多业务产生一定的解构作用。同时央行数字货币,DC/EP 将赋予中央银行更大的权力来监督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行为。 DC/EP虽然在个别交易中是匿名的,但其交易过程留下的各种大数据可以让央行及时了解各种情况,从而及时干预和指导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业务。对于洗钱等违法行为,央行和监管机构可以直接介入处理。

从宏观层面来看,DC/EP的应用将有助于央行更好地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以应对经济的不确定性。

我们常说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中流通的货币量。但实际上,央行对于货币的调控手段很少,作用也很间接。央行直接控制的只是所谓的“高能货币”,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M0,加上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准备金。但是,一旦“高能货币”进入市场,央行就无法直接控制银行和金融体系如何通过贷款创造货币,只能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进行间接调整。这意味着央行的货币政策将超出现实所发生的范围。

近年来,随着金融的发展和第三方支付的兴起,央行能够直接控制的“高能货币”在整个货币体系中的比重越来越低。康奈尔大学教授 Eswar Prasad 去年发表了一篇论文。论文结果显示,2003年以来,上述比率在所有国家都呈现下降趋势:我国下降了5%,印度下降了7%,欧元区下降了3%。虽然这种现象本身并不能说明问题,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央行对整个货币市场的控制力下降。

针对类似问题,很多经济学家早就提出,应该用科技手段创新央行的货币政策手段。例如,2007 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设想了一种电子货币系统。在这种电子货币体系下,央行可以通过信用拍卖机制影响商业银行的放贷行为,从而更好地引导发行货币流向实体经济。此外,借助这一电子货币体系,央行可以根据实际经济情况,通过采取逆周期货币政策,轻松调整经济,从而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只要我们将斯蒂格利茨的愿景与目前公开的 DC/EP 操作框架做一个简单的类比,我们就会发现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从这个意义上说,DC/EP将为未来央行的货币政策提供许多新的工具,使货币政策更加精准。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DC/EP不仅可以让央行的货币政策更加精准和有针对性,其技术特性还可以帮助央行解决很多原本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现有现金以零利率为底线。在一些极端的经济条件下,金融资产的回报率可能会降至零以下,人们倾向于将资产换成现金。此时,央行很难用调息的方式刺激经济。在数字货币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很容易破解。通过向数字货币账户收取管理费,央行可以有效地创造负利率,而无需诉诸量化宽松等其他手段。当然,这种政策现在只是理论上的,实际上我们不太可能看到,也不想看到它的使用。

最后是国际竞争水平。我们知道,Facebook 现在正在与一组公司合作,试图实施数字货币 Libra。虽然 Libra 在美国不是官方的,但正如扎克伯格在国会听证会上所说的那样,它将反映美国的利益,并有助于扩大美元的霸权地位。在这种情况下,DC/EP的出现将有助于对抗Libra等其他数字货币对中国的冲击,也将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当然,DC/EP的应用场景远不止以上。例如,在扶贫领域,它的出现将使政策性资金能够绕过层层障碍,直接流向需要的人。不过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介绍这些用途了。

DC/EP 即将到来,它究竟会是什么样子?让我们一起等待和希望!